微生物染色技术
微生物细胞个体微小、透明且含水量高(一般为80%~90%),微生物细胞悬浮于水溶液中时,其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差别不大,
与周围背景没有明显的明暗差,因此。难于看清其形态.更谈不上识别其细微结构。所以.微生物细胞需要经过染色后,借助染料的反衬才能
把菌体和背景区分开,从而能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。微生物学发展到现在,已形成很多染色技术,这些技术除能对菌体染色外,还能对细胞内
部或外部的细微结构进行染色,染色技术已成为微生物学实验中的较基本技术之一。
染色的基本原理
微生物染色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微生物菌体和染料的特性,通过物理(细胞和细胞物质对染料的毛细管现象、渗透作用和吸附作用等)和化学
因素(细胞物质和染料的化学性质不同而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)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。酸性物质对于碱性染料吸附力较强.吸附作用稳固,
如酸性的胞核对于碱性染料就易于吸附;同理,碱性物质吸附酸性染料能力强。如果要使酸性物质染上酸性材料.必须改变它们的物理状态(
比如细胞的pH)才利于吸附作用;反之,碱性物质(如细胞质)通常仅能染上酸性染料,若把它们变为适宜的物理形式,也同样能与碱性染料发
生吸附作用。
细菌的等电点较低,pH为2~5,而目前常用的培养基一般为中性、碱性或弱酸性。微生物在这些培养基中生长后菌体蛋白质电离后带负电
荷,而碱性染料电离时染料离子带正电荷.带负电荷的细菌常和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进行结合。因此,在细菌学上常用碱性染料对细菌菌体进
行染色。